英伟达正计划迈出进军消费级处理器市场的关键一步,但这一布局显然要比预期来得更晚一些。根据半导体业内知名媒体SemiAccurate的最新消息,英伟达首款面向普通消费者的处理器N1和其性能旗舰版本N1X,虽然目前已进入生产环节,但由于在工程阶段出现了关键问题,导致整个发布计划不得不推迟至2026年年底。这意味着,原本可能在2025年亮相的英伟达消费级SoC计划,将被延后至少一年。
据悉,此次延迟的主要原因在于芯片在流片后发现了潜在的架构缺陷,可能需要重新调整设计甚至修改硅片布局,而这类修正通常将直接影响量产节奏与产品上市时间。英伟达方面并未公开回应相关问题,但多方行业消息证实了延期属实。
N1系列芯片代表着英伟达正式向处理器、系统级芯片(SoC)以及加速处理单元(APU)市场发起挑战,试图打造集Arm架构CPU与GeForce RTX级别GPU于一体的高度集成解决方案。N1X作为该系列中的旗舰型号,其定位不仅在于性能的全面拉满,更被寄予打开Windows PC平台Arm生态瓶颈的厚望。
从此前曝光的Geekbench 6基准测试数据来看,N1X搭载了20核心设计,分别为10颗高性能的Cortex-X925和10颗高能效的Cortex-A725核心,采用Arm架构,基础频率为2.81GHz,最高睿频达到4.0GHz。在Ubuntu 24.04.1系统、128GB内存的测试环境中,N1X的单核成绩为3096分,多核则达到18837分,在同类Arm架构芯片中已属顶尖水准。
尽管目前关于其图形部分的具体规格仍未获得官方确认,但传闻称N1X集成的GPU单元内含6144个CUDA核心,与独立显卡GeForce RTX 5070核心数量相当。然而,频率方面较低,预计整体图形性能或接近RTX 5060 Ti水准。尽管不及完整的独显版本,但作为集成显卡来说,这样的配置已具有重大突破意义,尤其是在当前集显市场仍以低功耗、低性能为主流的背景下。
此外,英伟达还计划推出N1系列的低功耗版本,暂定名为N1C,预计将面向轻薄笔记本市场,或被用于英伟达未来推出的便携式掌上游戏设备。这类芯片将保留Arm CPU架构和部分GPU功能,但在核心数量和频率方面可能有所压缩,以适配能耗与尺寸的双重限制。
对于英伟达而言,N1系列并不仅仅是“进入CPU市场”这么简单。过去十余年,英伟达通过CUDA生态、GPU加速技术、AI平台构建了横跨数据中心、图形渲染、深度学习等多个领域的技术护城河。而N1的推出,有望将这些能力向消费端自然延伸,在x86架构之外提供新的Windows PC选择,也为与高通、苹果M系列芯片在同一生态下展开竞争打下基础。
不过,从技术难题的暴露到产品节奏的调整,也再次说明了CPU领域的复杂性远超GPU。尽管英伟达拥有雄厚的工程团队和架构设计能力,但要在处理器市场与英特尔、AMD等老牌巨头抗衡,仍需时间打磨、稳步推进。
目前尚不清楚N1系列的最终命名、产品线划分以及面向市场的价格策略。但可以预期的是,一旦该芯片在2026年如期登场,其将成为Arm阵营在桌面端最具代表性的突破性产品之一,也将进一步撼动目前由x86架构主导的PC处理器格局。届时,消费者也许将首次看到“英伟达全家桶”真正意义上的集成整机解决方案——从处理器、GPU到AI协处理器,全部由英伟达一手打造。
在AI驱动的未来计算环境中,英伟达正不止于“显卡厂商”的角色,N1/N1X的延后,是暂时的曲线,却也可能预示着一次更彻底的行业洗牌。